城市新景观 新春好去处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从宣武门往南,达智桥胡同黑底金字的牌楼格外醒目。经过去年的治理,这条全长186米的老胡同改造成本市首条社区步行街。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广内街道获悉,为配合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建设,广内街道今年将整体提升达智桥周边的6条老胡同。胡同提升后,停车问题由居民自治管理。
昨天上午,北青报记者在达智桥胡同东口看到,物业的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保证行人通行,但禁止机动车入内。进入胡同,两旁民居的外立面都是青砖灰瓦,地上铺着仿古方砖,头顶看不到杂乱的天线;每隔十几米,便有造型别致的花坛和影壁点缀其间;去年落户在此的小燕子轻快地在天空翱翔。
“胡同经过整治,由原来的3米拓宽到7米,但胡同宽了以后有了新问题,乱停车现象多了起来,大家出行又不方便了。”居民韩宝森说,居民代表把这件事向街巷长高波进行了反映,高波又向街道进行汇报,很快广内街道协调一家停车公司,在宣外大街拿出路侧停车位,让符合条件的胡同居民停放。清明节前,胡同又有一位居民摇上新车号,高波用了2天时间,帮这位居民解决了停车位。
“虽然街巷长是居民的小巷管家,但家门口要想管理好,更要依靠住在这里的居民。”达智桥胡同所在的上斜街社区书记张安林说,他们决定从最难解决的停车问题做起。
达智桥胡同北侧不远是上斜街,因为紧邻一栋写字楼,乱停车现象严重,造成胡同居民无处停车。上个月,张安林召集上斜街的居民代表开会,商量在胡同东段临时施划14个专用停车位,由居民自治解决停车问题。“大家很赞成这个提议,也愿意每月拿出100元钱的停车费,并共同推选住在胡同里的前交通协管员老敖负责管理。” 居民自治管理停车从4月1日启动以来,目前效果很好,上斜街的居民再也不用发愁回来没有车位了。不过,张安林说,这种模式只是临时措施,达智桥胡同东口一处1500平方米的腾退空地未来将被打造成立体停车场,届时周边居民会有更多的停车场地。
达智桥胡同“变身”是广内街道精细化治理的一个缩影。今年,广内街道将实行“街区制”管理模式,以0.4平方公里到0.6平方公里为单位,划分为宣西、报国寺等5个街区,并在此基础上再细化为14个治理片区。同时,达智桥一带文物古迹众多,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龚自珍故居、东莞会馆和太原会馆等5家市级和区级文保单位都在这里。为配合北京城市新总规中提出的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建设,广内街道将整体提升达智桥周边金井胡同、上斜街等6条老胡同的环境,全部改造为步行街,将散落的文物古迹连接起来。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