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开发商都开始抢土地了,这波回暖是不是还得继续啊?”最近,买房人郑先生关注北京丰台、房山等区域楼盘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最近一个多月来,成交量虽然略有回落,但包括万科、金融街、富力、保利、龙湖、佳兆业在内等房企纷纷出手大肆“抢”地,让还在观望的郑先生有些沉不住气了,担心市场会就此全面回暖,房价出现回升。
事实上,郑先生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根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之前几个月的“以价换量”,开发商手中的库存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转化为现金,他们迫切希望在土地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但大量现金在投入进土地市场的同时,也使房企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于是,对在售或将开盘项目提价就成了既简单又有效的解决方式。
●开发商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抢地盘”
“抢”恐怕是时下最能代表土地市场现状的动词。不同于楼市同期的寒流来袭,土地买卖在9、10月份火爆异常。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10个主要城市第三季度土地出让金环比上涨123.8%,相比第二季度翻了一倍有余。
就在上周,实力雄厚的央企保利地产,以45亿元的价格拿下上海滨江地块,成为今年的总价地王。就在同一日,保利地产又携手万科以32.56亿拿下长沙滨江新城B7地块,一日内斩获两个地王。总价近80个亿,显示出土地交易中,许久未曾有的热度。
北京的情况也与之类似,为了避免地王出现,9月份,北京暂停了12宗土地的交易。但即便如此,土地出让金收入仍为257.37亿元,不仅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甚至超过了今年前8个月的土地交易总和。
在这波抢地潮中,手握现金的地产巨头固然频频出手,年中报显示手头握有470亿元现金的万科率先出手,7、8两月拿地的金额就达到96亿元,9月更是在6天内连续拿下4幅地块,拿地金额接近69亿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赵秀池认为,近来土地市场的成交热,一方面与房价上升给了开发商一个很好的预期有关,另一方面与提供的土地区位与数量有关,大部分土地都是新城或城区用地,导致开发商愿意打开荷包,大举进入。
●上月融资这月花 举债买地成常态
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落后,即便是现金流并不宽裕的开发商也积极通过融资的方式,买地扩张。10月8日,佳兆业经过95轮竞拍,击败万科、招商等房企,最终以近18亿元夺得3宗捆绑出让的商住用地,溢价率超过70%。
为了支持扩张,在拍地前一个月,佳兆业凭借香港的融资平台,发行了2017年到期的2.5亿美元的票据。正是凭借这刚刚获得的注资,得以战胜万科、招商之类的豪强。
举债买地,扩张土地储备的远不止佳兆业一家。9月19日龙湖地产公告配股筹资,筹资目标达30.89亿港元。一周后,龙湖地产就通过激烈竞争,以14.7亿元夺下北京孙河乡住宅地。
同样,融创近期也宣布发行5年期优先票据,总值4亿美元,将用于收购新土地及作一般公司用途。另据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在大连、武汉、上海等地投入巨资打造旅游地产的世茂集团,也正筹组一笔3年期的贷款,融资规模在7亿元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
数据显示,从8月开始,内地房地产企业就频频在香港融资,据中原地产预计,近期内地房企在香港的融资规模超过了400亿元。而这些资金,绝大部分被投入到买地的环节。
●顺势提价 买地包袱扔向购房人
“一些购房人普遍认为,土地交易对于市场的影响往往要在一两年以后,形成有效供应时才能显现。但事实上,从开发商买地之初,土地交易就开始对在售楼盘施加影响了。”一位房地产经理人向记者表示。
位于朝阳区来广营的某高端项目,是第一次入市的纯新盘,早在8月份就开始了客户积累。据了解,总共300多套房源,仅排号的意向购房人就有2000多名。许多购房人都被告知开盘价格将在每平方米28000元至30000元之间。但近来,一些购房人却接到销售人员电话,表示该项目将在10月份开盘,但定价很可能涨到32000元/平方米左右。
据业内人士透露,该项目其中一家开发商今年在北京亦庄、上海浦东、天津北塘镇等地接连购入土地或收购项目,总规模接近100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买地支出的90亿元,导致其自有资金出现紧张,不但启动了融资计划,也开始对在售或待售的项目探讨涨价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在土地市场同样大有作为的保利地产,旗下在京的项目售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位于昌平区的保利罗兰香谷,目前售价在18000-19000元/平方米之间,而上半年时的均价则在17000元/平方米。
万科旗下的金域华府项目,售价同样也有小幅提升,9月份销售的房源均价约为23000元/平方米,而5月份取证销售的二期成交价则为22000元/平方米。
土地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让开发商放弃了“以价换量”,开始对在售或待售楼盘的定价做文章。但实际效果却并非如其所愿。9月份,楼市成交出现明显回落,定价在2万元以下的中国铁建·梧桐苑、华业东方玫瑰等项目表现抢眼。业内人士警告说,开发商因为买地现金流紧张而对在售项目提价销售,很可能适得其反,最终逼迫购房人重回观望。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