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好的城市生活,我们会想到富足的物质生活,安全的生活空间,优美的环境,以及浓厚的艺术与审美氛围,等等。但是,好的城市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发达的公民文化,是切实落实和保障公民权利,让公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世界上有一些美丽的花园城市,物质设施一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没有卖淫嫖娼,没有打砸抢,但仍然不是一个公认的拥有“好生活”的城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公民政治权利、言论自由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有学者研究了西方的城市化历程后指出:没有市民(公民)权利就没有城市。城市生活使得市民们能更加便利地参与跟他们有关的公共事务,这是历史上市民文化与民主共和政体能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还是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市民自治都是这样形成的。
一个好的城市必须是这样一个城市: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人们享有普遍而共同的 “市民权利”。必须坚决抵制城市的“贵族化”倾向(这里的“贵族”一词尊重中国汉语语境的习惯用法,指没有文化教养的暴发户;不是指西方意义上的贵族),让广大底层市民感到这是自己的城市,让他们有归属感。如果某些公共福利不能为所有的市民或公民所共同拥有,那它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特权,不再是公共福利,而成为一个城市不公不义的标志。这样的城市,再富裕、再美丽,也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因为人文精神的旗帜上写着“公平”“正义”。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经常有侵犯公民权利的事情发生,以及大量特权阶层的存在。前段时间曝光的北京钓鱼台七号院的天价住宅,对北京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一定是一个为普通百姓着想的城市,而不是一个一味追求奢华的城市。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城市的“贵族化”倾向,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的表面繁荣、豪华,豪华的居住区,豪华的政府大楼,豪华的广场和歌剧院,却忽视城市基本的、面向大众的服务功能,大楼越造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普通百姓却感到生活极为不便,生存空间狭小,自尊心严重受伤。有人把这种贵族化倾向概括为:建筑洋了,特色没了;档次高了,生活难了;城市大了,“空间”小了。贵族化导致一些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出现了畸形的高端化的倾向,一方面,很多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上学难、看病难,普通居民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设施等;另一方面,又在公立医院中出现了很多奢华的高档病房,学校中出现了高收费的高档班级。
贵族化是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陋的都市化倾向,这种都市化倾向的出现,是一个有关社会正义的严肃政治问题,而不只是一个由于人口和资源原因导致的“大城市病”的问题:是优先满足城市普通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还是优先建造面向少数人的、富丽堂皇的、老百姓望而止步的楼堂馆所、豪华住宅去?虽然都市化使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中,但是,这些资源却没有能够由所有市民共同分享。正如学者徐贲说的:没有平等的市民权利,就没有一个好的城市,同样,没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也就没有一个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