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利率的调整却迟迟没有动静———
本报讯 5月12日,央行再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去年11月以来,这已是央行第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利率的调整却迟迟没有动静。记者了解到,多数专家都认为,不论是从国内的通胀情况、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还是从央行的表述来看,降息的可能性非常小,而降准还大有空间。
“目前中国实际利率仍在负数边缘,因此存款利率不宜下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也指出,全年通胀水平可能在3%-3.5%之间,这个水平还是超过或者接近现在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所以降息的空间,特别是降存款利率的空间是没有的。
4月底,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大家对国内通货膨胀不满意的情况下,“热钱”就成为指责的对象。所以,“热钱”一定要管住。由于境内外利差会引起“热钱”的逐利动机,在这种压力下,存款利率不要着急动。他还表示,实际负利率的存在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并不是我们有意选择的结果。
虽然4月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已经放缓,但央行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风险仍十分警惕。央行日前发布的《2012中国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落态势,但并不稳定,对未来物价上行风险也需关注。当前经济增长与物价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物价对需求扩张的反应较之前更为敏感。在刘易斯拐点逐步到来、国内劳动力供给趋紧的大背景下,劳动较为密集的农产品、服务业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仍存在趋势性的上涨动力。一旦需求扩张,潜在的涨价动力就可能重新显现。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权威观点
降息信号强 央行会慎用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不表明货币政策是松或者是紧,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主要和外汇储备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对冲要求有关。
显然,对于政策放宽,降息比降准的信号意义强烈得多。招商证券报告指出,影响基准利率调整的因素有二:一是通胀压力,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降息是信号强、力度大的政策放松。除非经济和就业出现大问题,否则央行在短期内不会考虑该项政策,这既不符合今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方针,也不符合政策预调微调的要求。
央行5月12日宣布降准后,一些市场人士高呼这是政策宽松的明显信号。但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则冷静地强调,这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会对CPI造成重大影响,货币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还是维持稳健货币政策,这只是央行为了平衡国内流动性采取的对冲政策。曹远征认为,今年还有可能降准两次。
■文/本报记者 程婕
财经连线
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赵庆明:可考虑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虽然大部分专家都认为,降息可能性很小,但也有专家呼吁应马上降息,至少应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认为,降准表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当前宏观经济指数放缓超预期后,央行做出的应对措施。尽管降准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了银行的放贷能力,但是在当前投资减少、企业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有效信贷需求在减少,即使不降准,当前流动性状态也并不构成信贷增长的障碍。所以,他认为降息意义更大。
赵庆明称,若降息0.2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部门每年可节约成本2000亿元左右。即使担忧通胀,至少可以单边降低贷款利率。他还预计,如果5月新增贷款还上不去,宏观经济指数仍不好看,存在降息可能性。
■文/本报记者 程婕
新闻内存
央行报告没提“利率”调控手段
今年2月,央行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要“灵活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促进经济和价格总水平稳定”。
几天前,央行发布《2012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继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综合考虑外汇流入、市场资金需求变动、短期特殊因素等情况,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析称,从这次报告的提法来看,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提到了正逆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但没提利率价格调控手段,“这就意味着降息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央行报告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顺序,在近期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后,未来放松手段也将更加依赖存准率的调整”。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也认为,央行在年内降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还指出,近期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价格也呈现出趋稳向上的走势,表明市场对于未来的降息预期开始明显下降。
■文/本报记者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