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辟谣显示 楼市调控进入深水区

  从2010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持续已有两年多时间,在商品房限购政策等强大的行政调控手段之下,房价终于被拉住了狂奔的缰绳,最近几个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70城市房价统计已经显示,越来越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同比下跌,虽然下跌幅度有限,但原先为人们所怀疑的调控是否能见效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

  但是,伴随着房价的下行,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又开始活跃。6月上半月,北京住宅网签量为10576套,环比增长9%,同比增长46.5%。同一时间段内,上海的住宅网签量环比上涨16.3%,深圳则同比上涨173%。央行公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未来一个季度城镇储户的买房意愿高达15.7%,创下近两年新高。与此同时,房产商一改前期的谦卑态度,又坚持不再打折卖房。

  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预示着人们对未来房价走势的一种判断。而与此相应的是,有关房地产调控政策松动的说法开始在市场上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开始怀疑此轮调控是否已经到头。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四部委近期密集发声,对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澄清:

  ——针对“发改委人士称地产松绑或是救市第二张牌”的报道,发改委6月12日作出澄清,表示该部门最近没有人接受过该媒体记者采访,有关报道纯属捏造。

  ——就“央行特急文件调整利率及其涉及房贷利率”一事,央行新闻发言人6月14日作出回应:个别媒体称“央行特急文件规定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七折”,有意曲解央行政策意图,有市场炒作之嫌。

  ——针对有媒体称银监会降低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银监会6月14日发表声明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未做任何调整。

  ——针对近期媒体关于房地产信贷政策将有所松动的报道,住建部新闻发言人6月18日表示,住建部门将积极配合金融部门,继续严格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四部委的密集辟谣,显示了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如此多的“谣言”在短时间里集中出现,这固然反映了某些媒体在报道上的不严谨、不专业甚至不负责,但更表明市场调控已经进入深水区,由调控所带来的各种市场矛盾正在集中地暴露出来。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被地方政府视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随着调控的深入,房价上涨的势头固然遏制住了,但是地方政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与中央政府进行政策博弈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家杰表示,尽管调控使得目前一线城市楼价已从高峰期回落,全国楼市交易量也大减,但目前市场已累积巨大购买力,地方政府又面对巨额债务的沉重压力,部分过度依赖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财政响起警号,偷步现象时有发生,令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表面化、尖锐化。李家杰为此呼吁中央政府考虑对楼市限购令进行微调,他的这一期望目前来看暂时难以得到响应,但这种直白的态度已经显示了地方政府不堪承受房价下跌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了全面下降,中央政府为此已经重启新一轮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的行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都已成为事实。如果中央政府推出的扶持政策能够收效,在保增长的目标确定、有关政策到位之后,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回升,很难设想房地产市场却会逆势而行。地方政府利用房地产市场来拉动经济已经驾轻就熟,在舍弃这个市场后如何能够保增长,却还需要艰苦的摸索。

  然而,如果在目前真的像一些人士所鼓吹的那样,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力度,特别是放松或者如一些人所说的微调限购政策,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就会回到利用房地产市场填补地方财政、拉动地方经济从而推高房价的老路上去,投资投机力量很快卷土重来,两年来调控的努力前功尽弃,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这正是四部委密集辟谣的动机所在,中央政府需要以此来显示坚持调控的明确态度。

  但是,在放弃了房地产投资后,如何能够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却是一个现实的难题。楼市调控已经进入深水区,澄清“谣言”是必要的,也是容易做到的,但如何在不伤害宏观经济的前提下继续让调控深入下去,已经迫切需要决策机构拿出积极的对策。

  周俊生(上海 学者)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