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机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1/3以上家庭感到非常幸福。无房族中,感到“幸福”的比例为76.1%,“不幸福”的比例为3%;而有房族的相应比例,分别为84.2%和1.4%。对有房族而言,房子数量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大;认为自己居住面积非常大的人群中,感到“非常幸福”者达67.8%,是“认为自己居住面积较小人群”比例的两倍多。
这真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报告。原本,在人们的认知中,房子是中国人的生活重心,房子早已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搅得天翻地覆,早已把国人分成了有房人和无房人两种人,房子成为了身份的标签和地位的象征。为何,在这个报告中,房子竟成为了无关幸福的东西呢?
解释可以是,这个调查报告所谓的幸福有其具体的指向和含义,在这其中,房子的比重没有那么大,所以无房的人也可以按照这个体系得出幸福的结论。解释也可以是,那些无房之人生活得更加豁达和洒脱,他们没有把房子当成生活的关键,他们把生活本身的幸福看成是生活的目的,所以,有没有房子都可以幸福,管它呢!
其实无论解释是什么,这个结论都需要客观地看待。即使这个结论是精确的调查,是忠实于调查对象的结果,人们也不可以就此肤浅地宣称:看吧,房子根本就没有成为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即便没有房子,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是依然很高?这样的判断会显得流于表层、脱离现实。因为在现实层面上,房子确实是一个事关幸福的举足轻重的指标,就算被调查对象不看重这一点,社会也应该看到这个现实,也应该完善健全房地产市场。
首先,房子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家庭的载体。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房子而在交友、结婚的道路上充满坎坷?虽然“丈母娘推高房价”是一种戏说,但是丈母娘的确会对未来的女婿提出住房的要求。毕竟,自己的房子可以带来更稳定的安全感,可以少一些居无定所的紧张。更重要的是,房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一个权利的保障。有些地方落户必须有房子,孩子上学必须有房子,甚至找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房子。当房子成为别人评价一个人,给予一个人待遇的指标时,这个东西真的无足轻重?
面对“无房也幸福”的结论,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人们生活的乐观精神,看到人们对生活追求的多元;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就此乐观地认为,房子真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更不能趁机宣称,房价还没有那么高,房市还没有那么变态,否则有房为何幸福,无房为何也幸福?只有从现实层面看到房子的重要,在人们乐观的同时保持严肃,才能真正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让房子真的成为一个轻松的东西。
(责任编辑:霍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