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繁忙一周结束,但晚间央行发布消息,决定非对称降息。与前几次的利息调整一样,央行决定让市场利用周末时间好好咀嚼这一消息。对整个经济体来说,这有些意外的降息,说明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到了不得不变招的时候了。
央行宣布,从即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到5.6%,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到2.75%。二者的幅度是不一致的,因此称为“不对称降息”。各个期限的存贷款利率同步下降。其中与很多人有关的是房贷利率也会相应调整,在原有基础上下行0.4%。与2012年6月降息相同,央行再次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动作与降息绑定,宣布将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从基准的1.1倍扩大到1.2倍。金融机构对于存款的定价权继续扩大。央行称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新一步。
央行此举,发生在宏观经济数据整体不佳的背景下。11月中旬以来,陆续公布进出口、零售销售、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新增人民币贷款、货币供应等多方面涉及我国宏观经济全局的数据。与市场预期相比较,除了10月出口同比增长11.6%略超预期之外,其余所有数字都令投资者失望。尽管低于预期的幅度不大,但着实描绘了一幅“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一直可用“苦苦支撑”四个字来形容。政府年初制定的7.5%GDP增长目标,现在看来能够擦边完成就已经着实不错。11月21日当天,市场调查机构Markit携汇丰银行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不偏不倚落在50的“荣枯分水岭”上,再度低于预期,同时低于上个月值。虽然这不大可能是促使央行降息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也再次说明了我国经济与季节一样进入了较为寒冷的深秋。
此外,央行如同变戏法一般的工具创新,实际上并没有有效降低微观企业的融资成本。央行五花八门地推出了SLO、SLF、MLF、PSL等一系列工具,采用定向办法来用数量化方法降资金利率、调经济结构,同时为保障房等国家重大项目融资。这些工具云雾缭绕,一时难以看清全貌。估计下来,实际产生作用的货币量即便不超万亿,也相去无几。但甚至连央行自己都无法承认实体经济的融资利率下降了:人民银行测算的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三季度反而比二季度有所抬头,从6.96%上升到6.97%。这还是发生在票据融资利率年内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足以说明一般贷款的利率是在上行的。目前,中小企业好一点的资质融资利率也要到12%左右,月利两分甚至更高的比比皆是。李克强总理到擅长中小企业贷款的浙江泰隆银行调研,当面称赞,其用意也非常明显。央行降息,意图为实体经济降低财务费用,指向明显,但效果还不得而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降息效果还要看商业银行的行为。央行选择不对称降息,实际上是勒令商业银行吐血补贴实体经济。大家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把钱贷给企业,中间的利差是银行的利润。这是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的主要流程,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根本盈利模式。三者零和博弈,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那么吃亏的自然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为什么要吃这个亏呢?尤其是,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金融机构有权力自主定价,为什么不能把贷款利率自己调上去,不管政策基准利率的下调呢——这不就是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吗?然而,央行已然预见到这一点,要求商业银行顾全大局、“承担社会责任”。在我国的金融体制下,这种“要求”无异于强制。所以效果可能是有的,牺牲的是市场化原则。央行为了救经济之急,而要收市场化的力度。还有更微妙之处:央行把利率管制的最后阵地——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再度扩大,并声称此举乃“市场化”。这倒也没错。不过央行反过头来又把话说清楚:如果金融机构用满了1.2倍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相当于存款端利率没有下降。因而有利于“维护存款人合理的实际收益,扩大居民消费,提振内需”——这显然还是“保增长”的逻辑。
这样的“市场化”和“保增长”大局有关,尽管我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央行此举的用意,但这么快就要借力于降息工具,让人有点担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我们由衷希望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是就业情况已经危急到了不得不发的程度,而不要让等待经济结构改革成功的人再看到货币泛滥的情景。这次降息,着实有点意外。(齐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