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来一年多,感觉越来越方便了,这不,慢慢地,社区服务站、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甚至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都应有尽有了,原先大家最担心的大医院据说也在周边预留了地儿。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的是,这些个配套虽全,很多却不适用,就拿买菜这事说,虽然大小超市都有了,但这儿是保障房小区,住的全是我这样的中低收入家庭,哪舍得天天去超市买菜?当初应该给配套个菜市场就好了。”昨天上午10点,常营保利限价房小区里,结伴搭公共汽车去菜市场买菜的限价房住户李大妈等人告诉记者。
常营保利社区筹备组副组长张春生等多个社区筹备组的同志也告诉记者,虽然在朝阳住建委协调下,常营6个保障房小区共5个社区配套越来越齐全,但由于当时建设的时候缺乏“通盘整体”统一规划,加上眼下有关保障房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权属等政策欠缺,配套“化整为零”设置、产权不明晰等遗留问题让常营保障房居住区出现了配套设施不好用、后期运营成本较高等多个问题,需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权属问题不解决,势必给今后的社区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朝阳区建委开发配套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乃锋对此表示。他介绍,以社区服务站为例,常营保障房居住区5个社区的服务站用房,经我们努力,一些开发商将底商作为配套设施交用,房子虽好但这意味着水电都得按照商业用水用电的价格,一年下来,仅一个服务站的水电费就达20多万元。
而调查显示,事实上,常营保障房居住区日益显现的这些配套问题,同样在北京全市其他保障房及商品房小区里存在。“有关方面应尽快调研北京市住宅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尽快立法解决。”王乃锋呼吁。
■现场调查
■
■7.5万人入住
配套设施基本建全
常营是北京目前保障性住房人口最集中的区域,这里有3个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3个限价房小区,7.5万人入住后,常营地区因一下“空降”了几乎和当地原有人口数量一样多的人口而出现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现象。
今年1月,北京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常营地区办事处主任蔡淑敏就此向市领导提出的有关常营配套设施问题,很快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区相关部门多次来常营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配套设施的规划、用房、资金等问题。目前,除了住总集团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配套用房正在建设外,其他4个社区的居委会、支部、社区服务站用房已经全部落实,并按照统一标准装修使用。
昨天上午,记者在常营6个保障房小区内走访看到,小区内生活气息已经很浓,超市、文体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邮局等都有了。装修一新的社区服务站也已经投入使用。在保利社区,记者看到半个月前投入使用的社区服务大厅内,社会福利、劳动保障、公共卫生、人口计生……各个办事窗口一应俱全,宽敞的空间,一站式办公,让来办事的居民们很方便。一位正在办理准生证的王先生说:“以前办事是去筹备组的临时办公室,进去了之后看到那么多人,都不知道该找谁办。现在真是太方便了。”
■社区文体活动室多预留在地下
现场声音:
“文体活动室,是有,但对我来说,有了也和没有一样,因为设在地下,我下去根本不方便,再则我也不想在光线不好,空气流通也不怎么样的地下室看书。”常营北辰限价房小区内,正在小区内溜达的残疾人士小王告诉记者。
在常营保障房居住区配套设施问题上,负责和各个开发商协调配套用房的朝阳区建委开发配套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乃锋证实了小王的说法。他无奈地说,“确实和小王说的那样,常营6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开发商预留的文体活动设施多在地下,比如金隅、保利、北辰等小区,都在地下,确实不好用。”
实际上社区服务站等其他配套用房也存在这个问题,规划虽有,但却因“地处”地下室甚至住宅楼内而存在“先天不足”。比如社区服务站,根据现行规定,标准社区服务站设施面积不得少于350平方米,需要有一站式服务大厅,但开发商提供的社区服务用房有的在地下,有的是几套五六十平方米的住宅。
“这些地方怎么能做服务大厅?只有绞尽脑汁通过置换等办法来解决,比如正在建设的常营乡地区级文化活动中心就是通过与住总集团协调将零散配套设施整合得以实现的。再如老百姓抱怨的‘常营保障房居住区到现在还没有一家银行’问题,实际上,规划中都有银行,但因为开发商把它预留在底商中,而底商开发商是可以自己卖的,没文件限定开发商必须把银行配套预留卖给银行,我们对此也束手无策。”王乃锋表示。
■保障房居住区无一座大医院
现场声音:
金隅丽景园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内,记者碰到了因老伴血压高,准备“进城”去北大医院查查身体的退休教师张老师老两口。“听说目前政府已经给常营保障房居住区边上预留了建一家大医院的地方,但这么个大社区,当时建的时候没有想到建一家医院就不合理。附近坐车七八站地倒是有个回民医院,但在那拿点常规药还可以,有病还得进城。”张老师说。
对此,常营地区办事处相关人士表示,“常营保障房居住区规划的时候,确实没有预留大型医院的建设用地,而只规划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对于建设面积18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达7.5万的常营保障房居住区而言,确实存在不足。”他认为,和上文中提到的文化设施、社区服务站等配套设施一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把一个大型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化整为零”,“分拆”到了6个不同开发商建设的小区,而不是从整体大区域的角度进行规划。
“目前,虽然通过协调,已经在常营周边地区预留了大型医院的建设用地,但终归是有了缺憾,如果当时规划建设这个区域的时候,就进行整体规划,后期的配套服务设施也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保障房居住区没预留平价菜市场
现场声音:
“保障房小区的配套服务设施能不能也‘保障化’,能不能设一些个适合我们这些中低收入群体的配套,如平价菜市场而不是超市?”常营保利限价房小区里,正结伴去搭公共汽车去“外面的菜市场”买菜的限价房住户李大妈等人对记者说。
李大妈等人觉得,现在小区内住着是越来越方便了,超市、邮局、文体设施等慢慢地都有了,但总觉得“不对劲”,“这些个配套虽全,但对我们很多并不适用。拿买东西说,超市虽开了很多家,但没有一家综合大型百货商场,买点东西,还得进城去。再如买菜这事,虽然很多超市里有菜卖,但贵啊,这儿住的全是我这样收入不高的保障房家庭,哪舍得天天去超市买菜?当初就应该根据保障房群体这个特点,给咱们小区建个平价菜市场!”
“多家保障房家庭都早对此提出了建议。也正是如此,现在通过置换,已经把保利社区内地下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体育设施置换到住总小区内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楼里去,现在正着手施工,把那个地下室改成平价市场,将来有平价蔬菜,还有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常营地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
记者也来到了位于保利社区内离社区服务站不远处的“地下文体活动中心改平价市场”施工现场,看到连通一楼的扶梯已经装好了,2000多平方米的地下一层,工人正在抓紧施工,菜市场等市场分区规划已经做好。常营保利社区筹备组副组长张春生告诉记者,改造好后,所有的摊位除交点水电费等成本外,几乎免费,目的是给保障房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平价市场。
■配套用房按照商业用房收水电费
现场声音:
在保利社区,记者看到半个月前投入使用的社区服务大厅内,社会福利、劳动保障、公共卫生、人口计生……各个办事窗口一应俱全,宽敞的空间,一站式办公,让来办事的居民们很方便。
老百姓是方便了,但站在一旁的常营保利社区筹备组副组长张春生却为此苦笑,原来,因为开发商把底商交给社区使用,必须按商业用电、用水缴纳水电费,因此一个服务站一年的运营成本,不算供暖和物业费,仅水电费就高达20多万,后期运营成本太高了。
常营地区办事处相关人士表示,“事实上,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如果产权登记是社区服务设施,水电费是有优惠政策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安排在底商的配套服务设施,虽然交给了社区居委会使用,但因权属问题,我们只能按照商业用途标准缴纳水电费等费用。”
■建议
■
问题的关键是要立法明确产权
“常营保障房小区目前存在的配套设施不太实用、后期运营成本大等问题,都不是常营保障房居住区独有的问题,其他保障房、商品房社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就全市来看,只有朝阳区设置了配套设施管理的专门机构,规范化的管理使我们受益匪浅,但一些无偿交用的配套设施原本是可出售的商业用房,为支持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工作,我们不计较这一损失,但已交相关用房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应尽早返回。”谈到上述保障房配套问题,常营地区包括保利地产、住总集团、富力地产、金隅嘉业等多家开发商负责人也是满腹委屈。
他们一致认为,要解决上述配套问题,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关键是得有人牵头,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要相互衔接,尽快明确小区配套设施的权属问题。“如果常营保障房居住区,在规划的时候,就按照大型保障房居住区而不是拆分成6个小区来安排配套设施,那么,无论是医院、文体设施、学校、幼儿园、菜市场等等,就都能按照7.5万人整体考虑,安排大型医院、大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型区域综合商场等配套,就不会出现眼下配套设施被拆分成零零散散、被安排在地下室等不合理空间的现象,土地也能得到集约利用,尤其社区管理也能提高效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他强调,社区配套在做规划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后期管理,应结合新建小区周边实际情况,合理科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配套设施存在的项目缺失、有的又重复建设的现象。
另外,上述开发商和常营地区办事处的相关人士都指出,还有一个关键是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赶紧立法,明确小区配套设施的权属问题,“社区配套如何规划?规划好的社区配套,建成后权属归谁?开发商应该如何移交……目前,这些问题都因为没有相关的强制性法律法规,给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交用留下了不可避免的‘硬伤’。有关方面应尽快对此调研,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只有这样,小区配套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本报记者 余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