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本报《广厦时代》推出“楼水水”调查专题之后,7.21暴雨带来的次生话题依然没有停止。从城市到乡村,受损的房屋、待修的道路以及那些被多次谴责的地下排水系统,都在灾后恢复和修复当中。
城市安全规划专家指出,多次暴雨灾害将矛头指向地下排水系统的陈旧落后,但这并不是造成城市遇险的全部。城市及乡村的无序建设,房屋楼宇的抗灾性不够,也是导致灾难加剧的直接原因。
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到一个生活区的规划选址,小到每个家庭的安家置业,都与安全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曾经以为“有了新房就是家”的人们应该提高意识——与风景美不美、房子好不好相比,“住在安全的地方”这个基本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被暴雨“洗礼”后
家变得很危险
那些曾受暴雨“洗礼”的房子主人们非常害怕再下雨,他们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受灾者,他们也不知道,好不容易修复的房子还会不会出现问题,他们更想知道,漏水、返水以及倒灌的情况会不会再发生。
在一份房山暴雨遇难者名单中,有两位来自碧桂园小区,他们的死亡原因是“触电”。据知情者透露,暴雨中碧桂园小区有多家地下室进水,雨水导致漏电而伤人。值得注意的是,同在一个区域的其他小区情况并不这么糟。
同样是地下室进水,家住望京某联排别墅项目的人们显得更有经验,因为今年他们已经被“淹”第三次。当赵女士从齐腰深的水中抢救书籍、笔记本电脑以及孩子的玩具时,她牢牢地记着,配电箱所有的电闸都必须是在关闭状态。
住在广渠门桥畔的小尹夫妇说,他们一直以身处水岸社区为豪,而当河水上涨倒灌并吞没了回家的路,他们亲眼目睹车辆被淹没、生命被吞噬之后,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和危险离得很近。
为何与碧桂园同样处于一个区域的其他小区没有类似情况发生?难道碧桂园地下室的建造出了什么问题?赵女士也有类似的疑惑,为何望京自己家周边小区没有发生这么严重的进水状况?这个所谓稀缺的联排别墅难道有着天然缺陷?
尽管有着诸多疑问,尽管还在和小区的物业开发商理论,房子的主人们依然积极地想着办法,预备沙袋、重新做防水等等,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换来今后居住的安全。
房子建在了不该建的地方
受灾严重的房山青龙湖镇、河北镇、韩村河镇里,被夹杂着大小石块的“水石流”击穿的房屋和砸毁的汽车还在,触目惊心的场面让若干次造访各种灾区的城市规划安全专家万汉斌感到揪心:当地人把房子建在了不该建的地方。
作为当地规划部门请来的专家,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所长万汉斌很早就进入了房山灾区,他带领十余人的团队进行考察,力图帮助当地落实灾后重建的工作。“房子盖错了地方,道路侵占了河道,一旦雨后山洪来袭,雨水夹杂着石块淤泥无处可去,破坏力可想而知。”万汉斌说,很多受灾严重的房屋,实际上是建在了泄洪的必经之路上,还有很多所谓亲水农家乐侵占了原本具有排洪功能的河道。房子和池塘为游客提供了居住和垂钓的空间,而所有的人却都不知道,这一侵占泄洪通道的做法,在特殊的时刻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房屋建设
没有完全排除危险隐患
我们的房子是不是建在了不该建的地方?碧桂园的业主们、望京的赵女士、广渠门的小尹夫妇以及那些在城市内涝中遭遇险情的人们提出了疑问。某项目销售总监的一番话让人联想颇多:“拿地的时候就知道地块的缺陷,销售的时候当然绝口不提,建造过程中是不是能改善并排除一些危险隐患,我们也不知道。”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挑选房子和自己居住地的时候,我们还要了解这块地的安全性?然而,被相关部门束之高阁的城市规划以及用地方面的参考样本并非普通人能够查阅得到。面对一块地以及它上面将要盖的房子,判断它未来的安全性,不懂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更难以下手。
以专业规划师的角度,万汉斌进行了分析:“城市规划中,每一个地段都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参照。用地性质及合理密度、地块与城市道路及公共区域的高差关系,甚至该地块建设时应该定位的首层建设标高,这些内容都是有所参照的。”
但他同时大胆判断,不排除某些房子在建造之初就没有按照控规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比如,如果一个项目发生大范围地下室进水的情况,有可能小区的竖向设计有问题,或者是首层标高过低,也可能是小区的排水系统存在天然缺陷。
在哪里建房、怎么建安全
到底谁把关?
在万汉斌和他的团队看来,自然灾害是人类难以控制的,但人为导致的自然灾害加剧却是可以避免的。其中,在不该建设的地方搞建设,就是一种应该被制止的“人为破坏行为”。
然而,哪里能建房子,哪里不应该建房子,怎么建造才安全,这些谁说了算?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清华规划院就参与了房山新城的规划项目,其中,大到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规划,细到地质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的危险点也都明确标出。万汉斌表示,通常这些指导性规划资料掌握在当地政府规划主管部门手中,在后期落实和审批项目的过程中,是否以此为参照履行,那要看各级政府的实际操作行为了。
同样的,城市规划的作用之一是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在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同时让整个城市安全地运转。大到公共空间,小到住宅建设,只要做好防灾准备,还是可以达到万无一失。至于实际开发中频繁出现的改变用地性质、改变规划条件,进而改变建设方法等状况,这在万汉斌看来,其中有很多,则是开发者为了追求利益的“冒险行为”。
“见到空地就盖房子”
积聚无数安全隐患
“城市中,虽然自然灾害没有山区村落那么频繁,但也绝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盖房子。”一同对房山灾区进行考察的该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研究室规划师伍宜胜说,地震断裂带、沙土液化区、防洪泄洪区、危险化学品储蓄地周边等,城市中的“危险地块”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在相关规划部门那里,这些都是有据可查。
但同时,伍宜胜也表示,有些地块尽管没有那么危险,建房子所带来的城市危害不会在短时间内爆发,但如果肆意侵占并进行大规模建设,城市和居住者也必将在未来付出代价。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城市湿地被房地产项目侵占导致环境变差,为什么有些不适宜建造地下室的地段会开挖地下空间导致雨后倒灌,为什么有一些拥堵地段依然还在建造高密度大楼以至于令周边交通瘫痪,为什么大量河道被所谓亲水住宅围堵而导致排水不畅。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价值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开发和升值,土地的安全尤为重要。在大规模无序开发的状况下,看到一块空地,就联想到房子,看到一条河,就幻想着水岸住宅,看到天然湿地,就一定有人想方设法把它圈起来……这种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在万汉斌和他的同事们看来,该停止了。
文/本报记者 赵晓笠
图片及资料提供/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
[忠告]
安家买房提高一些安全意识
看到地想到盖房子,看到房子就想到家——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表现。你可能不知道,很多土地并不适合盖房子,很多房子建在了持续的隐患当中,其中有些涉及生态破坏,而有些触及了自然灾害的底线。
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专家万汉斌看来,普通大众的确没有太多经验评估一块地和一个建筑的安全性,而地质灾害评估以及建筑构造安全等,均是掌握在规划部门和建筑设计和建造单位手上。因而,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把握“安全红线”。城市中存在地震断裂带、沙土液化区、防洪泄洪区、危险化学品储蓄地等,妥善避让、抬高、加强等规划和建设措施,决不能马虎。而普通百姓也应加强防灾意识,多从天气预报、事故播报以及日常经验中,多少学会记录和观察自己所属的环境,不侥幸、不冒进。
[链接]
7.21暴雨引发
城市居住和生活安全话题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总结“暴雨中应该吸取的教训”
当本报与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取得联系的时候,他们正在进行着灾区考察以及城市居住安全的再调研工作。万汉斌所长希望,将他们总结的 “7.21暴雨应该吸取的教训”公之于众,让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灾害防御部门甚至每一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从中得到启示——
1.重大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罕遇性增强,灾害链效应延长。国内多地、大范围的强降雨导致系列灾害发生,包括: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电力中断-饮用水源-雷击、电击、重大企业生产安全、人员伤亡、旅游损失。
2.灾害导致的直接、间接损失巨大,人员意外伤亡加大。导致社会情绪波动大、影响范围广,负面效应增强。
3.应对灾害能力仍较低,抵御强暴雨的水平仍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大,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其中包括,地下排洪能力较差,多处地面塌陷、井盖打开;下凹型立交桥存在先天问题,地下空间开发不成体系,多为商业利益驱使,缺乏公共基础服务属性;地下排水系统质量及系统性较差,缺乏动态监测.
4.缺乏对自然环境变化及发展规律的研究。盲目建设、修改河道、不重疏浚、区域水利防洪工程与旅游景观工程的建设矛盾甚至脱节,导致大量泄洪通道被强行改变或者堵塞。例如,挤占河道建农家乐与钓鱼池、度假地与泄洪通道的矛盾加剧;开山采石、河道采石挖沙导致的淤积堵塞。
5.公众的社会灾害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意识,应急避灾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例如,灾害就在眼前,我自岿然不动;橙色警报后,居民无意识,与沿海台风警报与市民出行的调整形成强烈反差。应该学习日本,树立灾害纪念碑和标识牌,给日后经过的人们或重新生活该地的人们随时的警示。
6.城市安全基础的投入与研究不够。看得到的与看不到的同样重要,地下与地上同样重要,城市与乡村同样重要,发展与安全同样重要。城市越大,各种要素积聚越多,要素之间的矛盾增加,城市的系统性风险越大。
7.城市灾害的教育和透明度不够。很多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灾害研究被束之高阁,并未向公众进行教育和普及。例如,在2008年奥运前,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应急风险评估等曾经进行过全面梳理,奥运之后这个工作就基本停滞,至今也未在公众层面进行任何相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