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蔡方华
把保障房建起来只是完成了住房保障的一小步,确保保障房的质量水平,把保障房交到真正的困难群众手里,实现低收入人群的“居者有其屋”,其实是更严峻的考验。
据报道,最近一段时间,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带队的50人督察组正深入各省区摸底调研,以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数据的准确性。住建部督察组采取“三个开工”的标准核算保障房开工率,这样的做法带有一定的“挤水分”意味。
2011年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国家要求实现开工建设1000万套各类保障房的目标,这样的开工量是保障房建设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在前不久,住建部公布信息称,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经超过1000万套,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初步完成。在此基础上,住建部再次派出督察组前往地方核实数据,这清楚地表明,中央在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这一课题上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
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关系到民众福祉,还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有着显著的作用,这一民生工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000万套开工量的目标任务制定之初,舆论普遍持不乐观态度,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保障房的实质是由政府向困难群体提供廉价而优质的住房产品,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但不能在保障房工程中获得可观收益,反而可能要往里面赔钱赔地。在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收益的情形下,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自然无法高估。另一方面,各地在保障房用地和资金方面普遍缺乏储备,在面对硬任务时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但尽管如此,在中央政府的一再重申和严格要求下,各地政府把建设保障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克服了多种困难并最终实现了开工量的超额完成。这充分说明,只要认识提高了、责任落实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稳步推进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保障性安居工程要想实现预期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避免数字注水。建设用地紧和资金缺口大是客观现状,有些地方一旦完成任务有困难,就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曾有媒体批评保障房工程存在“挖坑待建”的问题,个别地方的保障房建设资金甚至被挤占和挪用。尽管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但它提示人们,保障性安居工程仍然面临一定的考验。核实各地保障房开工数据,彻底杜绝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假的可能性,严肃追究保障房建设不积极作为的责任,毫无疑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住建部督察组能够发现数据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并公之于众,将会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把保障房建设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分配方式,就不难看到其稳定性和延续性的重要。如果说千万套开工量是硬指标,那么,保障房的质量安全和分配公平就是其看不见的生命线。前所未有的开工量不但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投入,还意味着政府管理的重大责任。把保障房建起来只是完成了住房保障的一小步,确保保障房的质量水平,把保障房交到真正的困难群众手里,实现低收入人群的“居者有其屋”,其实是更严峻的考验。只有在制度设计方面做到未雨绸缪,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到透明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才能发挥其历史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