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民富国强是中国现代化追求的一个目标。尽管改革以来无论从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来说,都有很大增长,但近年来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也使得该问题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如何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分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之红利,是党和政府一直殚精竭虑思考的民生大事。此次十八大报告对此又有新的论述和部署。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报告首次提出,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从目前到2020年,还有8年时间,虽然时间紧,但要实现GDP和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番的目标,或许不是难事,难的是实现“两个同步”。尽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很可能将减缓至最近10年来的低点7.5%,且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10年内,中国人口要增加3%,因此,要实现这两个翻番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每年人均GDP7.3%的增长速度;但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动力以及改革可以释放的能量,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不大可能低于这一数据。

  不过,在未来8年内要显著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提高“两个同步”,就绝非易事。这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同步的现象由来已久,且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增长的情况为例,相关统计表明,改革以来呈倒V形走势。1978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为50%,到1996年达到顶点,此后就一直走下坡路,下跌时间长达15年。

  居民收入不单是劳动报酬,还包括私营企业主及其他高收入群体的多种收入在内,但对占居民绝大部分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是由劳动报酬构成的,尤其是工资收入。而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最近几年来一直徘徊在43%左右。因而,它更能反映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速缓慢的现实。劳动所得占比过低,说明企业和政府所得占比就高。换言之,经济发展的成果,多半体现为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因为一国收入是由劳动报酬、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三块构成的。劳动者和企业先以工资和利润的形式分割收入,然后政府又以向企业和劳动者征税的方式再次分割,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劳动在三者中的占比至少不少于七成。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不快,是中国消费长期启而不动的直接原因,并由此导致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紧要的消费社会无法建立起来。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两个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在劳动者和企业的初次分配中,改变目前偏向企业的现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前之所以形成这种分配失衡的格局,原因复杂,但从企业角度看,其在收入分配中没有把劳动力当作一项生产要素来给予相应报酬,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既与长期以来劳动力的供求有关,更是由于对劳动力作为市场要素参与分配的认识不足及政策失误所致。我们在此问题上的认识误区是,劳动力作为市场要素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从而,体现在分配政策上,就是实行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公平次之的政策。

  事实上,从西方企业对利润分配的处理看,让劳动力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作为股份参与到所在企业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去,是有利于企业的效率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劳动者会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劳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是非常正确的。解决了这个认识和政策问题后,还需要在收入分配中进一步强化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例如,以工会力量代表工人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分配。具体做法,正如一些论者所说,在保持现有工资报酬及福利水平的基础上,推行职工股份所有制,鼓励职工成为企业股东,参与企业管理权、表决权和红利分配权。做好这一步后,再辅之以加强税收对收入的调节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那么,到2020年,我们将会乐观看到居民收入翻番及“两个同步”提高。

  邓聿文(北京 学者)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