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安置房“缺斤短两”

  今年,我国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保障房建设“提速度” 的同时,如果不能“保品质”,将会留下巨大隐患。最近,杭州市下沙区520多户即将搬进农民安置房的回迁群众代表就反映,他们的回迁安置房的桩基钢筋笼长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斤短两”。其中一根钢筋笼长度,比原设计要求短了将近10米。

  ■保障房存在“缺斤短两”

  杭州市民丁柏根家在杭州下沙湾南社区一组46号。这里属于政府安排的拆迁临时过渡用房,按照当地规划,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设崭新的农转居多层公寓,用于安置这些农户。然而,当丁柏根翘首以盼新房的时候,一件意外发生了。

  丁柏根告诉记者:“打桩的那段时间我们没有人监督了。建设方在几个月时间就打了1000多个桩,因为时间太短,所以我们对质量产生疑问。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监督小组,请上海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对一期和二期共计10根钻孔灌注桩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九根钢筋笼长度与原设计资料反映不符。情况最严重的,原设计要求钢筋笼长度为36.16米,实际长度只有约26.3米,差了将近10米。专家介绍,桩基钢筋笼主要起抗拉作用,对高层建筑抵御台风、地震至关重要。

  ■村民讨说法却吃闭门羹

  村民们试图讨个说法,却吃了闭门羹。丁柏根说:“我们没有办法去接触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门都不让我们进,我们怎么跟他们讲呢?”

  在第一次检测不久,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管理中心再次委托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对桩基钢筋笼长度进行了检测。这次检测对2期工程已测的4根桩进行了复测。然而这一次,却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一次检测中发现的偏差近10米的2A57#号桩,实测钢筋笼长度变为了34.6米,这一结果和前一份检测数据相差了8.3米。

  对此,检测报告负责人赵竹海做了这样的解释:科学这个东西一个是有误差,第二个可能在不同部位测试它反应可能有强弱,就好像你看一个物体,角度不同,有偏差。

  对于两次检测结果中存在的数据差别,检测报告负责人赵竹海表示,两次检测的结果实际上是一样的,被检测的钢筋笼实际长度,均比设计要求的长度短,工程的施工方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

  ■施工人员称属于常见现象

  施工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偷工减料”的问题是因为“钢筋笼上浮”导致,属于施工常见现象。

  那么,“钢筋笼上浮”到底是正常情况,还是特殊现象?设计单位的整改方案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今年5月12日,设计单位出台整改方案:对主楼底板钢筋进行加密。

  5月21日,湾南社区又邀请了浙江省的专家对原来的论证意见再次进行会商。记者采访了参加会商的专家倪建国,他驳斥了所谓“钢筋笼上浮属于常见现象”的说法,他认为根本不存在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质量事故。

  “建精品工程,树企业形象”,采访中,记者在施工工地看到了这样的标语。我们呼吁,负责群众回迁住房的建管中心,应该多听听这些回迁群众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来保证建设精品工程,别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