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用地成交额首超住宅用地———
●商业地产●
最近,一条名为“建房伟业”的微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城床垫做地产,长虹做地产,五粮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
这条微博最终被转发了数千次,调侃娱乐的同时也指出了房地产让各行各业趋之若鹜的现实。由于当前住宅依然被严格调控,迅速抬头的商业地产便就成了这些企业眼中的“聚宝盆”。它们与住宅地产商和商业地产商一起,拥挤在这个刚刚兴起的新领域。
●商业用地受追捧 “门外汉”慕名前来
商业地产的兴起已经从预期逐渐转变为现实。土地市场上的频繁交易验证着这种变局。归属权刚刚尘埃落定的中服地块,总成交额约为200亿元。加上上半年21块商业用地,174.38亿元的出让金,商业类土地的成交额高达374.38亿元。相比较而言,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上半年仅有20块住宅用地出让,成交额约为120.3亿元。以往处于弱势的商业类土地,在今年首次全面超过了住宅用地。
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传统住宅类房企转型商业的客观要求,一大批与房地产本不沾边的“门外汉”同样功不可没。
家电巨头苏宁电器近期就频频现身北京的土地市场。6月27日,共有15家房地产公司竞争崇文门菜市场商业地块——被认为是新政以来北京最激烈的土地拍卖现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苏宁地产也参与其中。在随后的中服地块出让中,潘石屹和中信的“神仙标”成了普遍关注的焦点,却忽略了不少非房地产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投标。在Z8地块中,苏宁电器与苏宁置业联合体参与投标,其投标单价溢价45%,高于中信集团、中投联合体,却因为综合评标惜败于后者。
无独有偶,以小家电著称的苏泊尔电器也高调宣布斥资15亿元,参与沈阳北部的CBD计划,正式进军商业地产。
●北京半年成交137亿元 商业地产利润诱人
商业地产之所以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关注,除了专家、学者笃定前景无限外,成交情况也一直保持逆势上涨的势头。根据高立国际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报告显示,北京写字楼的整体租金价格再次环比上涨10.59%,同比2010年同期则上涨30.27%,至每月每平方米182.55元。同时,上半年整购大单频现,共有5栋写字楼被整购,使上半年北京商业地产总成交额达到137.08亿元,成交均价为31440.22元/平方米。
在租金压力不断上涨,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其他行业随性放开进入商业地产,即便这种走出去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北京苏宁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苏宁今年要大量开建自建店,也就是自己买地,自己开店。多出来的土地再招商做商业地产。在这样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苏宁屡屡现身土地拍卖市场就不足为奇了。
●商业地产应提高门槛 形成竞争有利于降价
商业地产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各行各业的投资者,但在有商业运作经验的从业人士看来,看似利润丰厚的表面下,却尽是浅滩怪石。
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房超认为,商业地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却几乎没有。任何在土地市场通过招拍挂,获得土地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从事房地产开发。这就导致现在的商业地产变得鱼龙混杂。
香港司培思商业经营管理集团副总经理许大金也认为,商业地产并非简单地投入即能有产出的行业,各类行业的涌入使商业地产的风险与困难和前景一样突出。首先,商业地产的客户资源相对狭窄,特别是持有经营,靠租金收益的话,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很长,难以立即获得收益。其次,过度膨胀的市场会造成供应大于需求,而成功的商业项目往往需要通过多年时间培养商业氛围,培养客户群体。激增的供应就可能造成烂尾项目或经营陷入困难的项目。这种泡沫就是商业地产发展不均衡的体现,尤其是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太多定位上过于接近的商业地产项目,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如何避免泡沫,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商业地产的竞争。房超认为,像汽车和彩电行业的生产商,完全可以数得过来,而现在全国的房产商则起码有六万以上,即使从事别的行业只要买了地,注册个项目公司就能当开发商了,可见这种行业竞争并不充分,难以实现规模化。相比较而言,过去买一台彩电,几乎要花掉全部积蓄,因为那时候彩电厂家太多,市场规模小,价格高。而如今竞争到十家以后,一个平板电视也不过几千元,这就是规模化后实现了集约化。如此便能够降低价格,实现市场的良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