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取经香港公屋制

  自1954年香港第一个保障房小区——公屋小区建设至今,香港的保障房建设开展已达50余年,目前,约有1/3港人居住在公共租用房屋中,另有1/5港人购置了政府资助的自置居所,保障房体制日益完善。而保障房作为北京市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昨天是第15届京港洽谈会开幕首日,两地有关保障住房的交流也被安排为开幕式后的第一个交流会。

  “香港住房保障做了50多年了,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三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各位。第一个是,刚才署长郑女士提到,香港保障房——公屋的土地是政府无偿提供的,我想请教一下,是怎样无偿提供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租金成本问题。第二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公屋每个月300到3000多港币的租金是如何确定的?和市场租金的关系如何……”昨天下午5点多,在北京新闻大厦4楼“北京香港住房保障交流座谈会”现场,听完香港房屋署主席郑汝桦等人详细介绍了香港的保障房——公屋的建设、轮候分配、运营、管理、监督等之后,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李荣庆、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总经理金焱等人纷纷开始向香港同行取经。

  香港公屋类似北京公租房,而就在前天下午,北京市公租房管理细则新出台。昨天下午3点,距离交流会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记者看到,会议现场,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张农科、李荣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总经理金焱,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邹劲松、副主任叶向忠等人已经早早来到了会议现场。看得出,他们对此次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香港房屋署副署长李国荣带领的香港房屋署一行非常期待,渴望能从香港公屋建设及运营管理中获得经验。

  下午三点半,两地住房保障工作交流会正式开始,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介绍了几年来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情况,而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介绍了香港公屋的基本情况后,助理署长郑妙玲、招建慈等人分别就香港公屋的租金运营、编配(即配租)、规划建设和管理监督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后,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现场北京住房保障部门多位负责人急切请教香港同行。

  作为今后北京市保障房的持有和运营单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总经理金焱最关心公租房建设成本、租金定价和后期管理问题。他向香港同行提出了三问,一问土地,二问租金如何定,三问后期管理。对他提出的土地来源问题,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长郑妙玲女士介绍,香港公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无偿划拨,以减低成本。而香港公屋的租金和市场租金无关,仅根据公屋申请家庭的支付能力挂钩。香港房屋署截止到目前,已经有72万套公屋,所有这些公屋的后期管理都分两块,即物业管理和租务管理,其中,前者有55%外包给市场物业公司管理,后者则都由香港房屋署自己进行租务管理,以确保公平。

  据香港房屋署物业管理总经理叶汝新介绍,香港房屋署每年收回7000到8000套公屋,市住建委副主任、市住保办主任李荣庆显然对他提及的退出问题很关注,他请教叶先生, “对不合格人员的退出,香港有无立法?”叶先生介绍,“骗住不仅要罚款,还可能面临监禁。而入住公屋后,如果不当行为会被扣分,扣分到16分就面临退出,是每个公屋申请人事先都知道的。搬进公屋前,也会签订相关的合约。如果应该退出而不退出,房屋署可上诉。”他强调,对被“退出”公屋的家庭和个人,房屋署会提供相对简陋的“中转房”。显然,入住后的“扣分制”以及骗住除了行政罚款还面临刑法等做法给了北京保障房负责人在今后完善公租房等后期管理上提供了启发。

  主持该场交流会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玉平表示,“香港公屋的面积非常紧凑,最小的套内面积14平方米,大的也不过38、50多平方米。但却非常好用,我曾看过他们的公屋,厕所非常小,洗手池也特别小,但什么都有,且非常实用。北京和香港有许多共同点,因此,香港公屋的设计等特别值得北京借鉴。”

  ■文/本报记者 余美英

  京港洽谈会速递

  第15届京港洽谈会昨日开幕

  本报讯 (记者 陈筱红)住房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服务等民生大事,将成为本届京港洽谈会的主要内容。昨天,为期两天的第15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北京开幕。据北京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洽谈会将加强两地在住房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服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惠及百姓民生。

  据悉,京港洽谈会自1997年10月创办以来,采取在北京和香港轮流每年举办一届的方式,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开创了京港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成为地区间经济合作的有效模式。

  京港就人才交流达成四大共识

  本报讯(记者 樊江云)昨天,以“人才引领发展·创新开拓未来”为主题的京港人才交流圆桌会议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作为第15届京港洽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启了两地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进行人才合作的新序幕。

  会议就两地人才发展的务实性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积极推动高端人才引进合作;二是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合作领域,巩固公务员挂职交流合作成果;三是推动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四是着力优化两地人才发展环境,依托中关村人才特区,创建适合于海外人才、境外人才的发展环境,把人才特区建设成为京港人才合作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首钢厂区新建筑高度不超80米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 昨天,“西部发展核心区首钢专场推介会”在首钢举行。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即将上报市委、市政府审批。规划对首钢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最高建筑不能超过80米。

  与2007年发布的前一版规划相比,新规划将首钢8.63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分为“五区两带”,取消了之前的“综合办公区”和“滨河休闲区”,从西北往东南依次是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区、核心商务区、产业拓展区、综合配套区和总部服务区,长安街从核心商务区中间横穿。沿永定河一侧从东南贯穿向西北分布滨河生态低碳示范带,结合首钢工业资源,规划了一条L形的开放式工业文化景观带。

相关栏目

    EOT; //相关栏目名称 @include("/usr/home/wh-aba5pa8a7y5u1d5q0rv/htdocs/template/default/side_sort/6.htm");print<<

北京取经香港公屋制

  自1954年香港第一个保障房小区——公屋小区建设至今,香港的保障房建设开展已达50余年,目前,约有1/3港人居住在公共租用房屋中,另有1/5港人购置了政府资助的自置居所,保障房体制日益完善。而保障房作为北京市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昨天是第15届京港洽谈会开幕首日,两地有关保障住房的交流也被安排为开幕式后的第一个交流会。

  “香港住房保障做了50多年了,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三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各位。第一个是,刚才署长郑女士提到,香港保障房——公屋的土地是政府无偿提供的,我想请教一下,是怎样无偿提供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租金成本问题。第二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公屋每个月300到3000多港币的租金是如何确定的?和市场租金的关系如何……”昨天下午5点多,在北京新闻大厦4楼“北京香港住房保障交流座谈会”现场,听完香港房屋署主席郑汝桦等人详细介绍了香港的保障房——公屋的建设、轮候分配、运营、管理、监督等之后,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李荣庆、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总经理金焱等人纷纷开始向香港同行取经。

  香港公屋类似北京公租房,而就在前天下午,北京市公租房管理细则新出台。昨天下午3点,距离交流会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记者看到,会议现场,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张农科、李荣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总经理金焱,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邹劲松、副主任叶向忠等人已经早早来到了会议现场。看得出,他们对此次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香港房屋署副署长李国荣带领的香港房屋署一行非常期待,渴望能从香港公屋建设及运营管理中获得经验。

  下午三点半,两地住房保障工作交流会正式开始,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介绍了几年来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情况,而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介绍了香港公屋的基本情况后,助理署长郑妙玲、招建慈等人分别就香港公屋的租金运营、编配(即配租)、规划建设和管理监督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后,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现场北京住房保障部门多位负责人急切请教香港同行。

  作为今后北京市保障房的持有和运营单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总经理金焱最关心公租房建设成本、租金定价和后期管理问题。他向香港同行提出了三问,一问土地,二问租金如何定,三问后期管理。对他提出的土地来源问题,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长郑妙玲女士介绍,香港公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无偿划拨,以减低成本。而香港公屋的租金和市场租金无关,仅根据公屋申请家庭的支付能力挂钩。香港房屋署截止到目前,已经有72万套公屋,所有这些公屋的后期管理都分两块,即物业管理和租务管理,其中,前者有55%外包给市场物业公司管理,后者则都由香港房屋署自己进行租务管理,以确保公平。

  据香港房屋署物业管理总经理叶汝新介绍,香港房屋署每年收回7000到8000套公屋,市住建委副主任、市住保办主任李荣庆显然对他提及的退出问题很关注,他请教叶先生, “对不合格人员的退出,香港有无立法?”叶先生介绍,“骗住不仅要罚款,还可能面临监禁。而入住公屋后,如果不当行为会被扣分,扣分到16分就面临退出,是每个公屋申请人事先都知道的。搬进公屋前,也会签订相关的合约。如果应该退出而不退出,房屋署可上诉。”他强调,对被“退出”公屋的家庭和个人,房屋署会提供相对简陋的“中转房”。显然,入住后的“扣分制”以及骗住除了行政罚款还面临刑法等做法给了北京保障房负责人在今后完善公租房等后期管理上提供了启发。

  主持该场交流会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玉平表示,“香港公屋的面积非常紧凑,最小的套内面积14平方米,大的也不过38、50多平方米。但却非常好用,我曾看过他们的公屋,厕所非常小,洗手池也特别小,但什么都有,且非常实用。北京和香港有许多共同点,因此,香港公屋的设计等特别值得北京借鉴。”

  ■文/本报记者 余美英

  京港洽谈会速递

  第15届京港洽谈会昨日开幕

  本报讯 (记者 陈筱红)住房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服务等民生大事,将成为本届京港洽谈会的主要内容。昨天,为期两天的第15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北京开幕。据北京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洽谈会将加强两地在住房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服务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惠及百姓民生。

  据悉,京港洽谈会自1997年10月创办以来,采取在北京和香港轮流每年举办一届的方式,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开创了京港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成为地区间经济合作的有效模式。

  京港就人才交流达成四大共识

  本报讯(记者 樊江云)昨天,以“人才引领发展·创新开拓未来”为主题的京港人才交流圆桌会议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作为第15届京港洽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启了两地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进行人才合作的新序幕。

  会议就两地人才发展的务实性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积极推动高端人才引进合作;二是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合作领域,巩固公务员挂职交流合作成果;三是推动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四是着力优化两地人才发展环境,依托中关村人才特区,创建适合于海外人才、境外人才的发展环境,把人才特区建设成为京港人才合作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首钢厂区新建筑高度不超80米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 昨天,“西部发展核心区首钢专场推介会”在首钢举行。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即将上报市委、市政府审批。规划对首钢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最高建筑不能超过80米。

  与2007年发布的前一版规划相比,新规划将首钢8.63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分为“五区两带”,取消了之前的“综合办公区”和“滨河休闲区”,从西北往东南依次是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区、核心商务区、产业拓展区、综合配套区和总部服务区,长安街从核心商务区中间横穿。沿永定河一侧从东南贯穿向西北分布滨河生态低碳示范带,结合首钢工业资源,规划了一条L形的开放式工业文化景观带。

相关栏目

    EOT; //相关栏目名称 @include("/usr/home/wh-aba5pa8a7y5u1d5q0rv/htdocs/template/default/side_sort/6.htm");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