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内百万元房多“袖珍”

  “金九未现,银十过半”,随着限购令、信贷政策从严等调控政策的执行,“稳中有降”房价调控目标逐步落实,楼市降价预期日渐明朗,北京很多购房人处于谨慎观望之中。调查显示,目前留在楼市中的购房需求基本上都是婚房、首次置业、自住等“刚性需求”。对他们而言,100万元至160万元左右的房子是他们的首选。因此,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实地探访,寻找100万元至160万元之间的住宅,以记者的实地考察和体验,用翔实的报道、有效的价格信息,为刚需购房人提供置业参考。

  想在五环路以内寻觅一套满意的百万元以内的楼盘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与其用“找”不如说是“淘”。甚至有中介公司告诉记者,“您要是找到了这样的房源一定告诉我们一声!”

  ■五环内难淘百万元住宅

  记者近日通过多种渠道寻觅,终于挖掘到了一批总价在百万元左右的房源,不过这些房源很难让人说得上完全满意——要么位置都在离城市核心区相对较远的南城,北城的房子记者只发现了北四环外的一处地下室;要么是老房,如果选次新房或公寓就只能是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的“袖珍住宅”。而最关键的是,这些房源基本都是二手房,想找新房难上加难。也难怪,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市的总辖区面积为16800平方公里,而全长近100公里的五环路仅仅包围着其中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不到全北京面积的十六分之一。这也难怪在均价20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时代,想在五环内找出百万元一套的住宅谈何容易!

  ■北部城区

  百万元住房基本绝迹

  对于北部城区而言,要想找到总价在百万元左右的房源确实不是件容易事。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北京地区五环内的百万元左右的楼盘主要在东城区南部(原崇文区)、西城区南部(原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大兴区均有分布。而在北二环到北五环的北部区域内基本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房源。这意味着,北京的北部城区百万元住房已基本绝迹。此外,东城区南部(原崇文区)、西城区南部(原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城市的核心区域,这些区域百万元左右的房子,大多为1995年之前建筑年代较为久远的老房子,面积大都在40至50平方米左右。这些房源存在着房屋老化的问题,而且很多设计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但同时,这些房源周边配套设施相当完善,交通也十分便利,这些都是对选择城区百万房源的购房者最大的诱惑。此外,除了老房子,这些区域一些小户型商住公寓的价格也在百万元左右,但往往面积更小,经常有30平方米甚至更小的非常规户型。

  ■去南城

  寻觅百万房源胜算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经过2009年至2010年房价的大幅上涨,北京的房价已经到达了历史最高点。但是,总价在100万元左右的楼盘依然存在,而且即便在五环以内甚至四环以内,购房者依然有机会能买到总价在百万元左右的房子。但这确实需要购房者找些窍门不能只凭碰运气。

  价位与房屋的满意度肯定是成反比的,这一点对于要选百万房源的购房者尤应有思想准备。相对而言,丰台和大兴在五环以内区域的百万元左右的楼盘相对较多,这本身也与北京市房价结构呈现出的“城南比城北便宜”的特点有关。所以去南城选择百万房源的余地肯定更大。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北京五环内寻找“百万房源”肯定需要一些技巧,关键就在于要了解北京的房价分布规律,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少走冤枉路。他举例说,同样花100万元在北京买房,如果选择南城,能够买到60至80平方米相对面积更大的房子,居住更为舒适。

  由于南城在市政建设、生活设施、公共交通等方面确实较北城还有一些差距,住在南城要到城市核心区上班可能会消耗更多的时间成本。而如果选择城市核心区或者城北的房子,那么小户型的老房子或者一些小户型商住公寓是必然的选择。

  ■文/本报记者 张钦

  记者手记

  五环内的“百万房”让人纠结

  对于在北京五环内寻觅房源的人而言,100万买一套房确实不能算贵。不过记者在多日的走访中发现,虽然能找出些许这样的房源,但说实话,这些或是只有二三十平方米、或是地下室、或是朝向户型实在不佳的房子,如果真是正常居住确实有点憋屈,除非是学生家庭的临时学区房或者上班族作为平时的落脚点还可以。

  在采访中,有一位正在中介寻觅超小户型的购买者说,虽然这里的房子紧巴点,但每天至少能多睡一小时觉、每周可以多去一次商场,每月可以多逛一回公园。而更关键的是,那些有小孩的家长也再不用心疼地看着孩子每天天还没亮就爬起来赶往城里上学。不过话又说回来,多睡会觉、去商场、逛公园是生活的享受;住在更宽敞、更明亮的房子里也是一种享受。总之,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要在城里选择一套100万元的房子,是件很纠结的事。

  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假如你只有100块钱,你是愿意到小饭馆里大撮一顿,还是到五星级酒店里点杯咖啡享受一下情调?所以,选不选择城里的“百万房”,关键要看适合不适合你自己。

  ■文/本报记者 张钦

相关栏目